-
猪苓,2023年猪苓涨价以来,到目前价格一直居高难下。
近两年多数药材价格回落或大幅下滑,猪苓价格基本稳定。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猪苓价格没有大幅跌落?
猪苓系多年生菌类药材,生长周期4-5年。2014-2015年猪苓曾涨至300-310元,在200元以上长达三年,百元以上三年多,总共在高价持续九年。
2017年猪苓从上一年的200多元跌至80元左右,2018年下滑至50-55元,2019-2021年跌至40-48元,2022年小幅回升至52-54元。
猪苓自2017年从高价跌落,在低价持续近6年时间,药农多放弃或减少了种植面积。2023-2025年采挖面积均不大,只是受库存拖累,价格在百元以上徘徊不前。
天有不测风云,谁知2025年陕西产区春夏长期干旱少雨,使得当年栽种的猪苓多未接种生长,长期在土壤里得不到木材营养供给,栽种的种根多腐烂,以一年栽种的居多,两年或三年生的也有不少面积受灾减产。
猪苓种植尚未得到大面积恢复,又有受灾减产利好,未来3年内都难有大面积产量产出。随着猪苓库存实际消化减少,后市有望向更高行情冲击,是值得继续关注的品种。
益智仁,2024年益智仁涨价以来,中途出现了多次价格反复涨落,目前市场价格稳定在90元上下。
2018年益智仁从长达八年高价跌落下来,从百元高价跌至36-38元,2019年跌至30元左右,2020年最低价跌至21-22元,2021-2023年在26-30元上下徘徊。
2024年益智仁从34元发力上扬,不到半年涨至73元左右,产新后回调至57元,年底又回升至65元左右,2025产新前一度飙升至108元左右,产新后价格回落至90元上下。
益智仁系多年生草本植物,栽种后四年开始挂果,第五年进入盛产期,十年后植株老化。
2024年益智高价期间栽种的植株已进入老化期,总产量只有一千多吨,需要大量的库存补充市场需求,2025年新产量仍在千吨左右,仍需靠库存填充。
今后几年益智仁产量仍不大,即使栽种也需等待4年后才有产量。据了解,2025年有不少老植株被砍伐,改种收益高的槟榔。
综合分析,益智仁生产恢复慢,随库存的消化减少,后市行情有望风云再起。
白芍,2024年白芍产新前高升至80元左右,目前价格在40元上下浮动。那么,白芍未来有无第二次涨价的机会。
首先应了解近几年白芍生产情况,因过去几年低价,药农多减少了种植面积,2025-2027年采挖面积不大已是不争的事实,需要大量的库存补充市场。
随着白芍库存减少,尤其1-2级可供货源将显紧,其后市仍值得继续关注。
牡丹皮,2024年牡丹皮产新价回落,多数高价买货者被套牢。
2018-2020年牡丹皮低价烂市,多数种植户只挖不种,2025年在地可挖面积明显减少,只是有库存拖累,致使价格继续上扬动力不足。
牡丹皮生长周期4-5年,也可延长至8-10年。虽然2023-2024年牡丹皮进入高价,但是,药农种植积极性依然不高,目前在地可采挖面积少之又少,今后3年可挖面积仍不大,后市行情多商继续看好。
香砂,2016年香砂从百元高价跌落以来,已在低价持续长达9年。
香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,浅根系,易受霜冻和干旱的影响,用根和籽都可以繁殖,移栽后需3年出现零星挂果,4-5年进入盛果期,旺果期亩产干品100-120公斤,植株老化后只有几十公斤。即使进入旺果期,当年生长出来的植株也不接果,要等到第二年才能开花结果,如果冬天遇到霜冻影响则不能够开花结果。
香砂高价期间栽种的植株老化严重,2025年又有受灾利好,目前价格仍处中低,后市仍值得继续关注。
黑胡椒,2024年黑胡椒从6年低价中爬升,短期内价格从25元飙升至62元左右。随着黑胡椒价格的高升,陈货陆续抛向市场,冲击价格大幅回落,一度下滑至40元上下。
目前黑胡椒在43-45元上下浮动,后市是否还有上升空间?
黑胡椒系多年生,一般定植后2-3年封顶放花,3-4年挂果,5年进入盛果期。
2011-2016年黑胡椒高价持续6年,最高涨至70元,2017年从高价跌落至30元左右,2020年最低价跌至13.5元,2021年回升至25元左右,此价持续到2024年3月。
黑胡椒高价期间栽种的植株已逐渐老化,短期内生产尚未恢复,今后几年产量仍不大。随全球市场黑胡椒需求好转,以及库存的下降,其后市行情仍有望东山再起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时间:2025-11-04 09:07:34
-
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,2025年第三季度,我国中药材贸易总量22.88万吨,同比下降1.81%;贸易总额42.48亿元,同比下降3.19%。其中中药材第三季度进口总量16.72万吨,同比下降2.91%,累计进口总额20.37亿元,同比下降1.62%;出口总量6.15万吨,同比增长1.31%,累计出口总额22.11亿元,同比下降4.60%。综合来看,近两年我国第三季度中药材进出口贸易整体呈下滑态势,其中出口处于承压调整阶段。
具体看,上图显示,2025年中药材第三季度进口数量整体呈持续增长趋势,但相较去年同期,7月和8月进口数量有所下降,同比下降分别为21.67%,15.87%,9月进口数量较去年增加,同比增长32.05%。同时,7月和8月进口金额相较去年同期呈负增长态势,同比下降分别为26.19%,9.87%,9月进口金额与进口数量表现同步,同比增长为37.08%。
2025年中药材第三季度出口数量趋势同样呈持续增长趋势,7月出口数量不及去年同期,同比下降8.31%,8月和9月出口数量较去年增加,同比增长分别为1.61%,11.38%。同时,第三季度中药材进7月和8月出口金额不及去年同期,同比下降分别为19.75%,1.56%,9月进口金额较去年增加,同比增长9.29%。
一、进口情况分析
从进口金额明细分析,进口金额超过千万的国家有14个,其中泰国以9.134亿元居进口国家第一;同比2024年第三季度,在进口金额超千万的国家中,印度尼西亚、越南、印度、韩国、美国、肯尼亚进口金额同比下降,其中印度下降幅度最大,同比下降75.38%;其他国家同比均呈增加趋势,其中新西兰增幅最大,同比增长为871.65%,伊朗、俄罗斯紧随其后,同比增长分别为268.92%,118.36%。
从进口货源地区来看,东盟地区以15.68亿元居2025年我国第三季度中药材进口金额第一,占总金额比77%。对比去年来看,俄罗斯、大洋洲、日本、北美洲、东盟的进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,其中俄罗斯增幅最大,同比增长118.36%,其次是日本和大洋洲,同比增长分别为87.14%,76.75%。印度、南美洲、欧洲的进口金额较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,同比下降分别为75.38%,74.39%,50.58%。
表:2025年7-9月进口中药材排行
从进口品种数量来看,进口数量超千吨的品种有9个品类,分别是龙眼、姜黄、小茴香、甘草、肉豆蔻、豆蔻、胡椒、孜然、丁香,多为香料类和药食两用类。其中除了龙眼进口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80.53%,其余8个品类进口数量较去年同期均呈现下降现象,小茴香、孜然、甘草、胡椒下降幅度较大,同比下降分别为78.68%,75.21%,51.39%,49.58%。
从进口品种金额来看,进口金额超千万元的品种有14个品类,分别是龙眼、肉豆蔻、胡椒、豆蔻、西洋参、人参、姜黄、胖大海,乳香、没药及血竭,孜然、丁香、番红花、小茴香、甘草,其中龙眼以9.3多亿元的进口金额排名第一,较去年同期增长76.75%。其余13个品类的进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幅度较大的有番红花、姜黄、胖大海,其中番红花增长幅度最大,同比增长353.96%,姜黄和胖大海同比增长分别为48.57%,38.82%。进口金额同比下降幅度较大的品类主要为香料类,其中,孜然、小茴香、丁香同比下降分别为82.50%、78.57%,64.18%。
表:2025年7-9月中药材进口货源分布情况
从货源市场来看,我国进口香料类中药材主要来自东南亚。具体来看,丁香、豆蔻、肉豆蔻主要从印度尼西亚进口;孜然主要从印度进口;肉桂及肉桂花62.13%来自缅甸,37.87%来自越南;胡椒67.74%来自越南,27.49%来自印度尼西亚;98.80%姜黄进口自缅甸。此外,进口西洋参主要来自加拿大和美国,胖大海主要来自缅甸、泰国、越南,阿魏和番红花主要来自伊朗,乳香、没药及血竭主要来自肯尼亚和苏丹。97.81%龙眼进口自泰国,99%甘草以上来自中亚。
二、出口情况分析
从出口数量TOP前20的品种来看,有9个品种超过千吨,分别是肉桂及肉桂花、红枣、山药、枸杞、八角茴香、孜然、胡椒、当归、甘草,主要是香料类和药食两用类品种。从出口数量同比来看,八角茴香、小茴香、红枣、茯苓、菊花、甘草出口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少,其中八角茴香和小茴香出口数量减少较为明显,同比下降分别为46.28%,30.22%。其余14个品种同比均呈现增长趋势,其中孜然、当归、山药分别以389.92%、70.22%、45.28%的同比增长排名前三,出口体量较去年明显增大。
从出口金额TOP前20的品种来看,有10个品种超过5千万,分别是肉桂及肉桂花、枸杞、红枣、冬虫夏草、人参、胡椒、当归、半夏、八角茴香、山药,其中肉桂及肉桂花、枸杞、红枣、冬虫夏草的出口金额超1亿元。从出口金额TOP前20的金额同比来看,有9个品种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减少,其中八角茴香、茯苓、白术减少幅度较为明显,同比下降分别为48.70%、45.79%、32.31%。其余11个品种的出口金额较去年均呈现增长趋势,其中,孜然同比增长129.98%,排名第一,当归、胡椒分别以同比增长28.64%,27.77%的幅度居于第二、第三。
从出口市场来看,日本是我国中药材出口的第一市场,2025年第三季度对日中药材出口金额达到5亿多元,涉及海关列明及未列明的品种40个,占整个中药材26%的出口份额。东盟市场是我国中药材出口的第二大市场,出口份额为18%,不过今年第三季度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有所下滑,下滑幅度为18.17%,其中越南、马来西亚的出口市场份额在整个东盟地区占比较大,分别为10%、4%。从2025年第三季度出口市场金额同比来看,中亚地区、朝鲜、中美洲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上涨,涨幅分别为283.42%,181.25%,108.81%;印度出口金额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,下滑幅度为58.99%。
时间:2025-11-01 15:03:29
-
振荡:白术——目前白术产新仍在继续,上市量陆续增多,小批量交易活跃,价格波动不大,两年生全检货7-8元(鲜货),不包检货6-7元,一年生苗子上市量日益增加,质量不等4-5.5元(鲜货),温货价格10-12.5元。
由于该品历经两年多高价,刺激新扩种面积较大,产能严重过剩,预计,短期内低迷行情难有改变。
郑智文整理 2025-11-1
时间:2025-11-01 09:14:09
-
白术,目前白术二年生统货个子价格已从产新前的90元跌至22元左右。
白术价格下滑是预料之中的行情,因为2023年进入高价,从30元高升至80元,2024年上半年最高价涨至175元,产新后价格逐渐跌至155-140-120-110-95元,2025年产新前在干旱大雨利好交织中震荡摇摆,还是没有新的价格突破,产新后依然跌落下来。
白术在连续两年多高价刺激下,种植面积已得到大规模恢复,天气利好也无力支撑。也许短期内白术价格继续下滑空间不大,但是,面对新货量大压力,反弹空间有限。
党参,目前正值党参产新,多以小批量交易为主,价格小幅回落,产地药厂货0.4cm以下成交价格72-76元;0.4-0.6规格成交价格在81-90元;0.6-0.8规格成交价格103-113元;0.8-1.0规格成交价格在125-135元,1.0以上规格成交价格148元以上。
该品已经历三年多高价,种植面积恢复,后市价格仍有继续下滑趋势。
三七,经过一年多的震荡消化,终因供应货源充足,价格还是跌落了下来,目前120头已从130元跌至100元左右。
虽然近几年三七种植面积有所减少,但是,库存积压的较大,而且市场实际需求下降,导致价格不升反落。
三七价格再次下滑,有利于库存实际消化,更有利于生产的调减,为后市价格反转奠定基础。
当归,随着产新临近,有货者担心价格下滑,多降低价格出售,导致价格稳中有落,目前市场草把货从58元跌至50元左右。
2021年当归从23元起步上扬,不到一年内涨至38元,2022年从38元涨至56元,2023年上半年从56元涨至160元,创造了有史以来天价。
2023年当归产新后从150元逐渐跌至100元左右,2024年上半年反弹至110元,下半年到产新跌至95-75元。
由于当归持续两年多高价,刺激种植面积扩大,2025年在实际消化中价格稳中下滑,目前市场价格已跌至50元左右。
当归生长周期为一年,过去两年价高,种植户收益不错,大大提高种植积极性,后市价滑是大趋势。
山茱萸,尽管2025年山茱萸仍有减产利好,但是,由于市场人气低落,少人积极买货,只有经营户按需采购,他们又多压价购买,致使山茱萸价格不升反落,目前药厂货45元左右,饮片货55元。
在多数药材普遍下滑的大行情下,山茱萸也难独善其身,有货者也不要抱太多的幻想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时间:2025-10-15 09:12:08
-
川牛膝,2020年45元,目前15元。
2018年川牛膝结束长达7年低价,从16元涨至20元,2019年从20元涨至30-33元,2020年从35元一路飙升至45元,2021年产新后从38元回落至27元,2022年下滑至18-20元,11-12月回升至25元,2023年从25元涨至30元,2024年在20元上下运行一年,并持续到2025年上半年。
川牛膝生长周期为三年,受2019-2021年连续三年高价刺激,种植面积扩大,2022年价格回落至20元上下,2023年又回升至30元左右,再次激发药农种植积极性,2024年种植面积仍不小,由此,判断2025-2026年采挖面积仍大,预计,今年或明年有望继续在低价运行。
牛蒡子,2023年42元,目前12.5元。
2021年牛蒡子结束7年低价,从15元涨至22-23元,2022年在22元上下横盘一年,2023年从27元一路高升至42元,产新后跌至30元左右,2024年上半年在26元上下徘徊。
受牛蒡子连续三年高价刺激,种植面积扩大,2024年产新后从25元跌至16-17元,目前价格12.5元左右。
牛蒡子进入新一轮低价周期,短期内看不到涨价的利好。牛蒡子只有低价减种,而且要连续多年减种,库存得到良好消化,才能迎来新一轮商机。
泽泻,2021年44元,目前12.5元。
2021年泽泻涨价前曾跌至7.5元,而且低价持续4-5年。2021年泽泻从17元起步上扬,半年内涨至44元左右,产新后回落至38元,2022年在28-30元上下运行一年,新后上市后跌至21元,2023年在16-18元上下徘徊一年,2024年回落至15元左右。
泽泻生长周期不到120天,生产恢复快。2021-2023年泽泻新扩种面积大,生产出现过剩。虽然近两年泽泻包地大户减少了种植面积,但是,由于高价期间遗留的库存较大,短期内仍看不到大的上升空间。
川芎,2021年川芎45元,目前14.5元。
2020年川芎结束4年低价,从16元涨至20元,2021年从25元飙升至45元,2022年从43元回落至38元,2023年从33元跌至23元,2024年在18-19元上下运行一年。
川芎生长周期不到一年,平均亩产干品200公斤,2021年新货多卖价30元以上,亩收入6000元以上,2022年亩收入仍在6000元以上,2023年新货卖价25元多,亩收入5000多元。
川芎连续三年高价刺激药农大面积发展种植,受高价惯性延伸,2024-2025年种植面积仍不小。川芎已严重产大于销,即使今后连续三年减种,供大于求的事实难以有大的改变。
沙苑子,2023年320元,目前40元。
2021年沙苑子从6年低价中走出,从60元高升至80-90元,涨价前最低价15元。2022年沙苑子从80元涨至150元,2023年从150元飙升至320元,创有史以来天价,产新后价格回落至150元左右,年底暴跌至55元。
2024年沙苑子从55元回升至110-120元,年底又回落至60元上下,2025年从60元跌至40元。
沙苑子生长周期为一年,生产恢复快,沙苑子在高价刺激下,种植面积扩大,生产过剩。如果沙苑子生长期间无特大自然灾害,价格难有大的回升空间。
紫菀(水洗片),2023年110元,目前20元。
2022年紫菀从20元涨至25-26元,2023年从50元一路飙升至75-95-110元,产地产新后回落至75元,2024年又从75元回升至百元高价,冬季产新后跌至50-30元。
紫苑连续两年多高价,种植户亩收入高达3万元以上,极大激发了药农种植积极性,新扩增面积较大,尤其2024年种植面积达到空前。
紫菀已产能过剩,即使3年内连续减种,短期内也看不到大的商机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时间:2025-10-13 09:39:31
-
随着新药典发布与2025中药饮片集采联采临近,近期全网都是中成药制药及饮片企业寻找GAP种植基地、趁鲜加工企业的信息。不少朋友来电咨询寻求解读,今天我特此撰写本篇文章,作为统一回复。
一、企业争抢合作的核心原因:降本、合规、稳质量
终端生产企业集中寻求产地GAP种植基地与趁鲜加工单位以求合作,本质是通过分工协作降低自身生产压力、规避监管风险,同时提升效率、保障药材及饮片的质量稳定性,具体可拆解为三个关键逻辑:
1. 转移前端成本与复杂度,聚焦核心环节
中药材种植、采挖、初加工(清洗、切制、烘干等)工序繁杂、耗人力物力。制药企业与GAP基地、趁鲜加工企业合作后,饮片厂无需采购原药材,可直接买“半成品初加工片”——省去前期高额投入,只需专注后续精选、包装等核心环节,生产周期能缩短50%以上。
这里要特别区分“现在与过去的不同”:过去企业从集贸市场采购初加工片,本质是“套购小作坊产品”,属于违规操作、暗藏风险;如今采购的是经认证、有资质的GAP基地及趁鲜加工企业产品,完全合规。
2. 规避监管合规风险,转移合规压力
药监部门对饮片企业初加工流程要求极严,而GAP基地、合规趁鲜加工企业已完成前端标准化处理。双方合作后,饮片企业相当于将“初加工合规压力”转移给上游合作方,无需再担心初加工环节的检查问题,彻底摆脱过去的合规隐患。
3. 保障产品质量稳定,从源头控风险
• GAP基地:遵循规范化种植标准,能从源头控制药材的农药残留、有效成分含量等关键指标。并且,饮片企业与产地GAP种植基地合作,在集采联采招投标方面亦可以因此获得加分项;
• 趁鲜切制:标准化加工流程,可避免不同批次药材因加工差异导致的质量波动,为后续生产合格饮片筑牢基础。
换个直白角度:不合作则需要饮片企业自主完成全流程,合作后依托对方完成前期工作——不仅能减少种植管理、设备采购、人力配置等高额前端成本,降低资金占用,还能通过“半成品采购”进一步压缩开支,真正“又省钱又高效”。
二、有资质≠一路绿灯:合作需明确三大核心条款
即便GAP基地种植管理方面达到规范化,和趁鲜加工企业拥有了初加工资质,但是要顺利给下游企业供货,还需签署三类关键协议,明确责任与要求:
1. 质量责任条款
• GAP基地对药材源头质量负责(农残、重金属、有效成分含量需符合《中国药典》);
• 趁鲜加工企业需对加工环节负责(切制规格、干燥度、无硫熏);
• 检测不达标时,上游合作方需承担全额退货及损失赔偿。
2. 供货稳定条款
• GAP基地按下游企业合同提供供货计划,若因不可抗力(如自然灾害)导致供货不足,需按双方约定提前书面通知下游合作单位,达到合作方谅解;
• 趁鲜加工企业需对下游合作方双方共同拟定的合同保障供给,避免断供或超期供货,超期需支付给下游企业违约金。
3. 检测与溯源条款
• GAP种植基地每批次供货必须附带“质量检测报告”;
• 趁鲜加工企业提供的产品,每批次必须具备完整溯源数据(含种植地块编号、采收时间、加工批次等)。
各位药界同仁、朋友们,以上就是近一段时间以来,为什么有那么多制药企业积极寻求产地GAP种植基地和趁鲜加工单位的根本原因或目的,你明白了吗?
注:本文章由段华13956710398投稿,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时间:2025-10-11 08:46:01
-
一、减产概况
江苏南通海安、盐城大丰等产区作为全国浙贝母“种子银行”,2025年遭遇数十年未遇减产危机,减产幅度超50%,种源供给体系面临崩塌风险。
二、减产原因
1、直接原因(极端气候):浙贝母种苗适宜生长气温为7~25℃、土壤含水量25%~30%。2025年2月起气温偏高,3月出现33-34℃极端高温,致使植株早衰停滞;前期干旱使土壤含水率跌破20%,影响根系和鳞茎发育;后期短时强降雨因排水不畅加剧烂种,健康种苗采收率不足往年四成。
2、深层原因:种植习惯滞后,农户用未发酵有机肥,加重土壤负担,虫蛀、烂种问题频发,2025年海安九成地块种苗受损,让2025年浙贝母种子总产量不足正常年份的50%。
劳动力断层:农户平均年龄超55岁,青壮年外流,无法采用科学技术,难应对气候灾害。
三、连锁影响
1、打破“江苏供种、浙江产药”模式,对浙江种苗供应几近断供,种苗价格飙升至25-30元/斤。
2、浙江为补缺口将自留种比例提至30%以上,挤压商品贝母流通量,形成“种源自保牺牲市场供应”恶性循环。
四、解决措施
1、短期:推广“浙贝三号”优质品种,配套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技术,降低烂种风险。
2、长期:建立标准化种源繁育基地,打通“品种培育-规模种植-质量检测”全链条,破解种质退化问题。
3、关键: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,吸引年轻劳动力回归,解决老龄化导致的生产断层。
五、本质与启示
此次危机本质是传统中药材产业在种质管理、劳动力结构、气候适应能力上的全面失守。需打破“靠天吃饭”局面,建立现代化种源保障体系,才能让江苏浙贝母“种子银行”重归稳定,筑牢产业根基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时间:2025-10-09 15:53:16
-
重楼,2017-2018年曾经涨至1000多元高价的重楼,如今价格跌至80元左右,高价行情彻底崩塌。
2008年重楼突破百元高价,一路长虹上扬,2009年涨至160元,2010年涨至350元,2011-2012年在360-370元上下徘徊两年,2013年高升至440元,2014年涨至550-600-680-700-720元,2015年从720元涨至780元,2016年从780元上扬至850元,2017年从850元飙升至1200元,2018年从1200元回落至850元,2019年从950元下滑至880-860-700元,2020年从700元回落至680元,2021年从680元滑至600-580-520-420元,2022年从440元跌至350-330-240元,2023年1-3月下滑至160元,后来反弹至240-220元,2024年从200元跌至180-155元,2025年上半年跌至110元左右。
由于重楼高价长达15年多,极大刺激药农种植积极性。重楼需育苗3年,移栽后继续生长4年或者育苗2年移栽再生长5年,整个生长期需7年时间。虽然目前重楼价格不高,但是,在地面积依然较大,多年来积压的库存也多,短期内价格回升压力重重。
五味子,2017年五味子涨至175元,目前下滑至28元,高价行情轰然倒塌。
2000-2025年五味子经历过三次大的价格波动,2001年涨至70元,涨价前最低价8-9元,低价长达5年之久。
2006年五味子第二次涨价,最高价涨至150元,涨价前最低价25元。
2017年五味子第三次涨价,最高价涨至175元,涨价前最低价21元,低价长达7年。
2019年五味子从百元高价跌落,2020年最低价跌至45元,有商视价低买进,拉动价格回升至58元。
2021年价格继续上涨,最高价涨至78元,
2022年在70元上下运行一年,2023年从75元回落至62-60元,2024年从65元下滑至50元,2025年产新后跌至28元左右。
五味子 为多年生藤本植物。一般情况下,移栽的2年生苗在经过2年的生长后即可开花结果,到了第三年,产量会有所增加,而4-5年则是结果的丰收期,7年后植株逐渐老化。由于2021-2023年五味子价格并不低,仍有农户在继续扩种,今后几年产量仍大。
如果五味子不经过低价烂市,砍伐植株或者弃种,短期内难以看到大的商机。
苍术(包检),家种苍术从2021年百元高价跌至26元左右,也算是行情崩盘了。
2020年野生苍术进入百元高价,2021年涨至160元,2022-2023年仍在140元上下波动,2024年在130元左右徘徊,野生苍术价格的居高不下,大大刺激农户种植积极性,2021-2024年东北三省及内蒙新发展面积较大,导致生产严重过剩。
目前家种苍术正值新货上市,产地朱砂点统货20元左右,白茬货跌破20元。虽然苍术价格不高,但是,因在地面积大,供应货源充足,短期内价格回升有较大压力。
吴茱萸,2018年曾经涨至560元的吴茱萸,经过几年的震荡,如今价格跌至27元左右,可以说是彻底崩盘了。
吴茱萸 为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,移栽后2-3年开始开花结果,5-6年大量结果,健壮植株可连续结果20-30年。三年生树,每株大约可收鲜果2-5千克,6-7年生树可收10-15千克。
吴茱萸高价期间栽种的植株多数处于盛果期,只有低价砍伐植株,或者植株完全老化后,才能看到涨价的曙光。
酸枣仁(98货),2023年酸枣仁曾高升至1050元,目前价格跌至320元,持续三年多高价行情轰然崩溃。
酸枣,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喜光,耐旱,耐寒、怕涝。主要产于河南、河北、陕西、辽宁、山西,山东等地。
酸枣仁高价行情已结束,今后几年也许因自然灾害减产利好,出现价格回升,大涨时机不到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时间:2025-10-02 08:34:07
-
低迷:板蓝根——目前已进入产新,新货多在晾晒之中,因今年各产区均减少了种植面积,东北产区统货要价8元,甘肃产区统货要价8.5元。
据了解,目前种植户手中基本无库存,陈货多集中在商家手中,新货药农低价不愿出售,行情处于僵持中。
郑智文整理 2025-10-1
时间:2025-10-01 08:58:43
-
中药材行业,当前正处于阶段性调整期,市场波动加剧、竞争格局重构等挑战持续叠加,导致大部分从业者产生经营压力。
但是,行业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,中药材行业因受种植周期、供需关系、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影响,其阶段性挑战具有必然性,而非偶然。
面对行业困境,抱怨与沮丧均无法解决根本问题,反而会遮蔽我们对核心矛盾的判断。在此中药材行业大变革时代,我们广大从业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:是从“外部归因”转向“内部审视”的时候到了,我们只有打破传统经验主义束缚,构建适配新市场环境的认知与决策体系才行!
一、市场的行情是表象,冷库的价格是动向。
中药材行业传统的行情判断模式,多依赖集贸市场或专业市场当日报价、历史经验数据等单一信息源,这种静态分析方式已无法匹配当前动态变化的局面。就像房地产市场,新楼盘定价受开发商策略、营销包装等因素影响,存在较强主观性;而二手房成交价、挂牌量等数据,则才是直接反映真实供需关系,是区域房价的核心参考。
中药材市场同理:
• 行业专业市场当日行情受短期供需、交易心态影响,由此出现的一些价格波动,往往只是市场行情的表象;
• 而暗流涌动中,产地种植端的变化、冷库中那些急于变现的货源价格,才是真正直接反映未来行情趋势,以及持货者心态与市场流动性的核心信号。
2024年部分行业资深从业者,之所以陷入经营亏损、压货被腰斩的困境,本质是传统经验决策与市场新逻辑脱节的结果。
当市场某些品种从“短缺驱动”转向“供需平衡”甚至“供过于求”时,仍以“囤货待涨”、“经验定价”的旧思维操作,必然导致决策失误。
二、人性的弱点是贪婪,贪婪的弱点是误判。
行情调整期往往伴随市场情绪的放大,部分从业者在经营亏损后,出现认知偏差:
1. 归因错位:将自身对市场趋势判断失误,归咎于“外部搅局”“恶意打压”等客观因素,回避对自身认知不足、决策失误的反思;
2. 情绪传导:通过放大负面情绪、煽动同类群体,将个人亏损转化为对行业理性分析的抵触,甚至攻击提出客观建议的从业者;
3. 自我封闭:将善意提醒视为“嘲讽”,将理性解读视为“羞辱”,陷入“受害者心态”的自我闭环,进一步丧失对市场的正确判断。
这种认知偏差不仅会导致个人持续误判,还会误导其他从业者,加剧市场非理性行为,延缓行业调整进程。
三、打破传统思维逻辑,重构认知体系。
市场趋势由供需关系、政策导向、产业升级等客观因素决定,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。当趋势向上时,行业整体盈利空间扩大,个体经营容错率较高;当趋势向下时,逆势操作必然面临高风险,任何“对抗趋势”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。
应对当前行业现状,我们广大药商、药农需聚焦“三大核心”做出调整:
• 尊重市场规律:摒弃“扭转市场”的幻想,以客观数据(如库存周转率、真实成交价、上游种植情况、下游生产实际用量)为决策依据,而非主观情绪或经验;
• 重构认知体系:主动学习新的市场分析方法,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动态(如集采联采、GAP规范化种植、中药材溯源技术应用、中药饮片、中成药需求变化、市场动态以及政府给予行业的相关政策等),建立多维度信息判断框架;
• 理性面对调整:允许行业存在不同观点,接受自身认知局限,通过交流、学习弥补短板,避免陷入“自我臆想”的认知陷阱。
四、行业变革期的破局路径:大道至简、趋势为王!
随着行业改革进入深水区,当前中药材行业正处于从原来的“传统粗放”旧模式,迈向“规范化、精准化”转型的新路径,而在这方面,破局的核心在于打破“经验依赖”与“人性弱点”的双重束缚,遵循大道至简、趋势为王的方向:
• 对药商、药农而言,需从“关注价格波动”转向“关注品质提升、渠道优化”,通过差异化竞争降低对行情波动的依赖才是王道;
• 对行业信息从业者而言,需从“传统推演方法”转向“数据解读、趋势预判”,提供基于客观数据的理性分析,引导市场回归理性才无愧于“分析师”的称号。
总之,综上所述,面对当前中药材行业变革时代的来临,我们唯有以开放心的心态接受行业洗礼,以理性思维重构认知逻辑,才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生机和破解之法,才能迎接行业那些新的挑战与机遇,才能提升自己对市场的认知和判断能力,才能推动行业向“供需平衡、价格稳定、质量可靠”的健康方向发展。
时代变了,行业也在变化,我们每一位行业大众以及每一位信息人需要认真学习的地方还很多,一味的盲目自负、怨天尤人解决不了自身实质问题,也改变不了浩浩荡荡的大环境、大趋势。顺应潮流发展、紧跟时代步伐才是最正确的选择!
不然的话,缺乏对市场的敬畏之心和认不清形势,再多的苦口婆心和引导规劝都没用,恐怕最终能拯救你的,或让你幡然醒悟的,只能是南墙的鲜血。
注:本文作者段华 联系方式13956710398 ,龙胆草专营商,如果有愿意与之探讨龙胆草趋势的朋友,请与他联系。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时间:2025-09-29 14:27:5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