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药材资讯 >
药市动态 >正文
作者:张银伟 时间:2025-10-09 15:53:16
一、减产概况
江苏南通海安、盐城大丰等产区作为全国浙贝母“种子银行”,2025年遭遇数十年未遇减产危机,减产幅度超50%,种源供给体系面临崩塌风险。
二、减产原因
1、直接原因(极端气候):浙贝母种苗适宜生长气温为7~25℃、土壤含水量25%~30%。2025年2月起气温偏高,3月出现33-34℃极端高温,致使植株早衰停滞;前期干旱使土壤含水率跌破20%,影响根系和鳞茎发育;后期短时强降雨因排水不畅加剧烂种,健康种苗采收率不足往年四成。
2、深层原因:种植习惯滞后,农户用未发酵有机肥,加重土壤负担,虫蛀、烂种问题频发,2025年海安九成地块种苗受损,让2025年浙贝母种子总产量不足正常年份的50%。
劳动力断层:农户平均年龄超55岁,青壮年外流,无法采用科学技术,难应对气候灾害。
三、连锁影响
1、打破“江苏供种、浙江产药”模式,对浙江种苗供应几近断供,种苗价格飙升至25-30元/斤。
2、浙江为补缺口将自留种比例提至30%以上,挤压商品贝母流通量,形成“种源自保牺牲市场供应”恶性循环。
四、解决措施
1、短期:推广“浙贝三号”优质品种,配套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技术,降低烂种风险。
2、长期:建立标准化种源繁育基地,打通“品种培育-规模种植-质量检测”全链条,破解种质退化问题。
3、关键: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,吸引年轻劳动力回归,解决老龄化导致的生产断层。
五、本质与启示
此次危机本质是传统中药材产业在种质管理、劳动力结构、气候适应能力上的全面失守。需打破“靠天吃饭”局面,建立现代化种源保障体系,才能让江苏浙贝母“种子银行”重归稳定,筑牢产业根基。
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