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小程序
微信公众号
当前位置:首页 > 药材资讯 > 品种分析
  • 产新期柴胡行情维稳

    一、产新现场:行情平稳但规格价差凸显 当前柴胡正处于10-11月的集中产新期,主产区甘肃定西、山西运城等地采挖工作陆续推进,市场行情未出现明显波动,不同产区、规格的货源价格分化特征显著。据亳州市场一线调研显示,山西产柴胡软切货报价集中在80-85元,硬切货因加工工艺复杂、有效成分保留更完整,价格维持在100元左右;甘肃产柴胡价格随芦头长度差异呈现梯度分布,芦头2公分以内的货源报价75元,3公分以内的降至60元。药厂货作为需求基数最大的细分品类,因质量标准差异价格跨度较大,低含量、带杂质的统货仅30-50元,而符合标准的合格货价格已接近70元。值得注意的是,受近期持续降雨影响,陕西、山西部分产区采挖进度推迟,新货上市量有限,目前市场交易仍以陈货为主,持货商家惜售心理增强,但终端需求未见爆发性增长,供需博弈下行情暂呈稳定态势。 图示:柴胡近三年历史价格 二、历史复盘:近五年价格波动与核心驱动因素 (一)价格走势回顾(2021-2025年) 1、2021年:低位盘整期:受前两年产能释放影响,市场库存充足,山西2公分芦头货价格稳定在60-65元,甘肃药厂合格货仅45-50元,种植户收益处于低位。 2、2022年:小幅回升期:2021年种植面积缩减叠加标准升级,不合格货源淘汰量增加,山西硬切货价格升至75-80元,涨幅约25%,甘肃优质货同步涨至65-70元。 3、2023年:震荡上行期:需求端随防疫政策调整逐步恢复,中成药企业采购量增长30%以上,山西软切货价格突破80元。 4、2024年:高位企稳期:全年价格保持稳定,山西2公分芦头货维持在80元,硬切货95-100元,甘肃优质货70-75元,市场进入供需平衡阶段。 5、2025年产新前:平稳过渡:产新启动前,亳州市场报价与2024年底基本持平,未出现明显涨跌波动,仅规格价差进一步拉大。 (二)核心影响因素解析 1.供应端:种植周期与标准双重约束:柴胡人工种植周期需2-3年,2021年低价导致的种植面积缩减,直接影响2023-2024年产量;而新标准实施后,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、农残超标的货源被大量淘汰,合格产能释放速度滞后于需求增长。 2.需求端:刚性需求支撑市场:柴胡作为解表疏肝类核心药材,广泛用于感冒清热颗粒、小柴胡颗粒等中成药生产,年需求量稳定在1.8-2万吨。疫情后终端零售需求回升,药食同源领域的柴胡茶饮、保健品进一步拉动需求增长。 3.库存端:陈货缓冲作用显著:2025年全国柴胡预计总产量2.1万吨,虽部分产区受降雨影响减产,但前期积累的库存仍能形成有效补充,避免供应缺口扩大,这也是产新期行情平稳的关键原因。 三、未来行情预测:2026年稳中有忧,2027年或现拐点 (一)2026年:价格稳中有升,规格分化加剧 短期来看,2026年柴胡行情将呈现“整体平稳、优质货偏强”的特征。山西硬切货、甘肃2公分以内优质货价格有望小幅上涨5%-10%,分别达到105-110元、80-85元,主要驱动因素包括:产能释放有限:2023年虽因价格回升刺激种植面积增加,但受种植技术、土壤适应性等因素限制,优质产能增长缓慢,短期内难以满足市场对高规格货源的需求。 成本支撑增强:人工采挖、加工成本逐年上升,山西产区采挖人工费用从2021年的8元升至2025年的12元,推高货源流通成本。 需求持续刚性:中成药企业备货需求稳定,预计2026年行业采购量将增长10%-15%,优质货采购竞争加剧。而药厂普通货价格仍将维持在30-55元区间,受低价陈货消化和新增产能影响,上涨动力不足。 (二)2027年:潜在下行压力显现 2027年可能成为柴胡行情的转折点,价格存在15%-20%的回落风险。核心原因在于2025年产新后,行情已刺激主产区种植面积大幅扩张,甘肃、山西等地2025年秋季种植面积较春季增加30%以上,按2-3年生长周期计算,2027年将迎来产能集中释放期。若届时需求增速不及供应增长,市场将从供需平衡转向供过于求,价格大概率回归低位区间。 四、结语 当前柴胡市场正处于“产新维稳、规格分化”的关键阶段,短期受库存缓冲和需求刚性影响,行情难有大起大落,但长期产能增长的潜在压力已逐步显现。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,无论是种植、采购还是投资,坚守“优质优价”原则、把握产能周期节奏,才是穿越市场波动的核心逻辑。 注:本文章来自作者投稿投稿,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    时间:2025-11-03 11:07:54

  • 骨碎补为何涨而复落

    2024年骨碎补产新后价格再次发力上扬,从47元涨至73元左右。随着骨碎补货源进入实际消化后,价格开始回落,目前价格落至52元左右。骨碎补为何涨而复落,未来还有多大商机? 骨碎补常附生于高山带的老树上或林中岩石上。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,但海南未见。团叶槲蕨附生于树上、山林石壁上或墙上。喜阴凉湿润的环境。在雨量充沛、云雾多、空气湿度大的条件下,植株生长旺盛。烈日直射,植株生长缓慢,叶片易被灼伤变黄。 骨碎补,全国资源分布较广,一年四季都可以产新,产于贵州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广西、四川、重庆、福建等地,不过,天太冷或天太热的时候少有人采挖;另外,云南、进口等地也有分布,但由于含量不足问题以及2020版新药典的已经实施,对其含量达标的优质骨碎补整体行情影响力度并不大。 骨碎补全年均可采挖,一般多在农闲时或4-8月挖取根茎。 鲜用者去净泥土,除去附叶即得。干用者去净泥土及附叶,生晒或蒸熟后晒干,或再用火燎去毛茸。 骨碎补性温,味苦,归肝、肾经,有补肾壮骨、散瘀止痛、续筋、止泻的功效,为骨伤科常用药。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骨折筋伤、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腰膝疼痛、痹证等。由于骨碎补有补肾温阳的功效,还可用于肾虚引起的耳鸣、耳聋、牙齿松动、久泄等症,中医上说齿为骨之余。治疗跌打损伤、骨折筋伤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乳香、没药、红花、桃仁、当归等活血止痛药物一起使用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骨碎补还可促进骨钙吸收,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,有利于骨质形成。 图示:骨碎补近三年历史价格 骨碎补是年需求量较大的常用中药材,年需求约在5000吨左右。回顾骨碎补历史价格,2010年以前长期在10元以内运行,2011年从8.5元涨至12元,2012年-2016年在12-15元上下徘徊近5年,其中2014年冬季到2015年春曾涨至15元左右,2017年从13元涨至16元,2018年从16元涨至22-25元,2019年从25元回落至17元,2020年从17元涨至30元,2021年从33元涨至45元,到年底回落至43元,2022年有又从43元下滑至36元,2023年从36元涨至55元,进入2024年3月回落至49元左右,进入下半年开始发力上扬,短时间内高升至73元左右,高价持续不到两月便小幅下滑。 从骨碎补历史价格变化不难看出,总体趋势是上涨的,但,每上一层台阶,都会停下来,甚至回落。经过一段时间消化后,再次发力上扬,而且超过上一次价格。 虽然骨碎补系野生品种,但是,由于产区较多,资源尚未枯竭,深山里仍随处可见一片片的植株茁壮生长,只要有价格刺激,就有货源可采收。这就是骨碎补每次涨价后,都会出现价格回落的原因。不过,由于骨碎补完全依赖野生,随着年年采收及市场需求增加,长期看仍有潜力,短期价格回调,实乃正常。 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    时间:2025-11-02 09:09:09

  • 党参是否继续下滑

    持续三年多高价的党参逐渐从高价跌落下来,2023年最高价升至190元(中条),目前110元左右。过去几年党参都经历了哪些变化,未来价格是否继续下滑? 首先了解一下党参产区分布,党参主要分布甘肃定西渭源、临洮、陇西、岷县和漳县;陇南宕昌、文县及周边,临潭县、卓尼县、迭部县、夏河县等地,兰州周边及榆中和青海也有一定面积,主要是老产区包地种植的,属于新发展新产区。 图示:党参近三年历史价格 再回顾一下过去几年党参价格变化,历史上2011-2013年党参曾涨至100-120元高价,2014年最低价跌至18-22元,2016年再次涨至70元以上,2017年产新后从高价跌落至46-48元,2019-2020年跌至38-40元,2021年从40元起步上扬,当年涨至50元左右,2022年继续上扬,产新后涨至70元,2023年涨势不减,从年初的80元一路飙升至190元(6月)左右,创造了有史以来天价。进入下半年,党参逐渐跌落下来,到年底跌至115元左右。 2024年党参开启反弹模式,从上一年的115元反弹至150-160元,此价持续到产新前,产新后跌至120元左右,目前市场价100元上下。 亩产党参鲜货大约在500公斤,折干大概是4:1,一般是100-150公斤干货。 党参种植一般是采用育苗,然后移栽的模式种植。 党参一年育苗,移栽后生长一年即可采收。每年农历三月栽种,中秋节过后开始采挖。一般党参亩产鲜货400-500公斤,折干率4:1,折干品100-150公斤。2024年党参鲜货多卖价30-40元/公斤,亩毛收入1.2万元以上,减去生产成本,亩纯收益仍比种植粮食作物高。2024年党参种植面积在上一年基础上继续扩大,导致产新后价格稳步下滑。 党参是补益要药,为中医临床所广泛应用,又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。据《全国中成药产品目录》统计,以党参为原料的中成药有参茸丸、党参归脾丸、党参固本丸、党参养荣丸、党参健脾丸、脾胃双补丸、锁阳固精丸、温经丸等305种。 复方党参制剂治疗急性高山缺氧症有良好效果;党参对钴γ-射线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,在军事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。 党参有较高营养价值,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、微量元素、多糖等。以党参为原料生产的党参膏、党参酒、党参饮料等芳香可口,具有滋补强壮、延年益寿等功效,市场年需求量2.5万吨以上,也有的说3万吨。 党参生长适应性强,栽培、管理、加工技术易掌握,单产较高,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、增加收入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。 党参产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市场宏观控制不力,产、销衔接不利,价格不稳,致使产销大起大落。因此,应稳定产销政策,坚持以销定购,以购定产的原则,以减少大的波动。在生产上要以巩固发展传统产地为主,充分发挥自然条件的优势,提供优质产品。同时,要积极进行以党参为主要原料的新产品,新制剂的开发研究,提高加工能力,进一步扩大社会用量,促进生产、供应持续稳定发展。 党参经历了三年多高价,生产已得到面积恢复,并且出现产能过剩。按照2024年党参新货卖价,种植户收益仍不低,种植积极性不会降低,而且育苗面积大,2025年种植面积不会减少。 党参属于靠天吃饭的品种,如果未来有极端天气出现,会改变短期的行情变化。不过,党参大趋势是下滑的,短期的利好只能带来昙花一现的行情,大家还是要顺势而行。 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    时间:2025-10-29 09:07:47

  • 泽泻价落何处

    2024年泽泻产新后价格继续走低,目前市场价12.5元左右。泽泻为何产新价落,过去几年都经历了哪些行情变化,未来价格还有多大下滑空间。 泽泻产地较集中,主产于四川乐山市夹江县甘霖镇、干江镇及其周边;眉山市彭山区谢家镇、凤鸣镇,公义镇,眉山市东坡区永胜、莲花、尚义等镇。乐山市五通桥区蔡金镇种植面积不大。另外,彭州市敖平镇;什邡市隐峰镇及都江堰等产区也有小面积种植。 泽泻生长周期短,9月栽种,当年12月采挖,一般亩产干品200公斤,长势好的达200公斤以上,长势差的只有170-180公斤。 历史上泽泻价格波动频繁,一般3-4年低价过后就有一波涨价行情。2010年最高价涨至24元,涨价前2009年曾低价4.5元,2012-2014年跌至7.5-8元,2017年涨至16.5元,2019年跌至12元左右,年底回升至15元,2020年小幅回落至14元,到年底反弹至18元,2021年从17-18元一路飙升,到7月高升至44-45元,创造了有史以来天价行情。 图示:泽泻近三年历史价格 虽然2021年泽泻产新后价格回落,但是,依然坚挺在30元以上,种植户收益多在6000元以上,极大刺激了药农种植积极性,2021年泽泻总产量达1.5万吨以上,2022年价格仍在26-28元上下浮动,药农种植积极性不减,当年总产量不少于1.4万吨,2023年价格在16-17元上下波动,药农仍有种植积极性,总产量仍在1.4万吨左右,2024年泽泻育苗期价格仍在15元上下徘徊,药农仍无减种迹象,只是眉山彭山产区栽种后出现高温天气,造成不少面积幼苗生长受到影响,2024年总产量有所减少,仍不少于万吨。 2023年泽泻从20元以上跌至16-18元,有不少药商视价低买进,期望做一波反弹,谁知,后来价格继续走低,买货者被牢牢套住。 虽然2023-2024年泽泻价格不高,但是,对于散户种植来说收益仍不错,因种植泽泻投入成本低,生长周期又短,主产区药农仍保持着习惯种植,只是包地大户多减少了面积。 由于2025年春节前泽泻产新价低,种植户采挖积极性不高,春节过后大面积采挖,由于单产产量下降,药农低价不愿出售,加上有商视价低积极买进,不但价格没有下滑,反而小幅回升,九成多干统货13-13.5元,干度质量好的要价13.8-14元。 虽然泽泻价格已跌至近几年新低,但是,由于产地和市场均有库存有待消化,况且,近两年买货者挣钱的不多,赔钱的不少,经营户也多随销随购,致使价格大升依然动力不足。 泽泻必须经过生产调减,库存实际消化,才能迎来新一轮涨价行情。 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    时间:2025-10-27 09:06:38

  • 低价的白茅根

   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干燥根茎,全国均有分布,主产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区。 白茅根原系野生,2016年河北安国有农户尝试家种,并获得成功。白茅根多属于1年或2-3生的品种,在正常年景,一般生长期为一年,鲜货亩产量多在2000公斤,折干率3:1,亩产干品600多公斤。 图示:白茅根近三年历史价格 2017年白茅根从上一年的11元涨至16-17元,2018年小幅回落至15元左右,种植户收益较好,种植积极性提高,2019-2020年小幅回落至14元上下,药农种植积极性不减。 由于白茅根经历了连续4年高价,家种得到大面积扩增,2021年从14元跌至9元左右。2022年白茅根价格小幅回升至11-12元,2023年从12元涨至15元,此价持续到2024年产新。 2024年河北产区受干旱天气影响,单产下降,平均亩产鲜货1500公斤。2024年鲜毛根售价1.2元/公斤,亩毛收益2000元左右,单产产量高的收益2500元。 白茅根种植成本:开沟30元;耕地60元;秧苗按1.4-1.5元/斤,亩种100斤计算,亩投入140-150元;肥料500元;机械收获500元。加上人工除草、病虫害喷施农药及大户包地费,亩投入成本2500元左右,散户种植亩投入1500元上下。 从2024年种植收益看,包地大户种植收益不高,将会在2025年减少种植面积。作为散户,仍会坚持习惯性种植,因为粮食作物价格太低,农户仍会选择种植药材。 白茅根多在清明前后种植,2025年春季鲜货售价1.4-1.6元/公斤,多商以为,2025年种植面积比2024年有所减少。 白茅根价格已跌到近几年新低,也许再落空间不大。只是过去几年高价遗留的库存有量,短期内仍需继续下滑库存,为后市涨价夯实基础。 一个从多年高价跌落的品种,虽然目前价格不高,风险降低,但是,生产必须得到真正的减少,几年低价库存得到实际消化,也许才能迎来新一轮涨价周期。 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    时间:2025-10-25 09:02:43

  • 紫菀低价能走多远

    持续高价两年多的紫菀行情终于轰然倒塌,目前亳州产区包含检个子11元,全检水洗饮片20元左右。紫菀价格已跌至近十二年新低,多商以为价格已触底,关键是其低价还能走多远? 紫菀主产安徽亳州及河北安国周边,受近两年高价刺激,山西万荣和山东菏泽新发展不少面积。 紫菀生长周期为一年,一般在春季边采挖边栽种,亩用种根15-20公斤,一般亩产干品300-400公斤。 图示:紫菀近三年历史价格 历史上2010年紫菀价格曾涨至30元左右,2012-2013年跌至7.5-8.5元,2014-2015年价格回升至14-15元,2016-2018年上半年价格在16-18元上下反复涨涨落落,2018年产新后价格回落至14元左右,此价一直持续到2019年产新前。2019年紫菀产新价格回升至18元左右,2020年又从20元小幅下滑至16元上下。2021年紫菀春季紫菀价格小幅回升至20元左右,很快又跌落至16元上下。2022年紫菀小幅回升至20元左右,一直到产新前,年底因疫情需求增加,短期内价格涨至25-26。 紫菀性温,味辛、苦。归肺经。具有温肺下气,消痰止咳等功效。用于咳嗽久逆,咳痰不爽以及肺虚久咳,痰中带血等多种咳嗽。紫菀是镇咳、祛痰、抗菌的重要品种,还是中成药的重要原料,近代研究发现具有抗癌作用,因而药用范围将会不断扩大,需求量必将逐渐增加。2020-2022年三年疫情,紫菀作为镇咳、祛痰,抗菌药材,需求大增。据了解,紫菀需求从前几年的2000吨左右,增加到3000多吨。紫菀新需求的增大,多年库存得到良好消化。 2023年春季紫菀价格已涨至75元左右,产新结束价格继续高升,到6月已高升至95元,9-10月进一步攀升至110元,11月产新后价格回落至75-80元。2024年4月紫菀价格重新回升至百元高价,而且高价持续到8月。 2023年春季紫菀产新时价格70元以上,种植户亩收入多在2万元以上,2024年春季产新价格高升至百元,苗子卖价180元/公斤左右,种植户亩收入3万元以上,高者达5万元(含种苗)收益。 由于紫菀连续两年高价,大大刺激了药农种植积极性。以亳州产区为例,在2022年紫菀涨大价之前,种植主要集中在十九里镇马寨新村一带,2023-2024年种植面积扩展到大杨镇丁固周边、观堂镇、沙土、赵桥乡溜集、谯东、颜集、王楼、芦庙、古井、牛集、魏岗、十八里、十河等镇,也有不少农户从十九里买苗种植;同时,山西万荣也种植了不少面积,还有包地大户在安徽太和县、河南鹿邑、永城及湖北等地发展种植,2024年紫菀种植面积达到有史以来最大,总产量之大可以想象。 那么,2025年春季紫菀价格低落,药农收益如何。据了解,2025年春季产新的紫菀,均价卖13元计算,亩收入在4000元以上。用药农的话说,种植紫菀仍比粮食作物收入高,药农种植积极性不减,况且,紫菀种根价格低,多卖5元左右,前期最低价3元左右,多数药农自留种根,不需要购买。 总之,紫菀已出现生产严重过剩,虽然价格继续下滑空间不大,但是,由于种植面积没真正调减下来,短期内出现大的涨价空间难! 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    时间:2025-10-23 09:12:41

  • 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茯苓产新继续

    茯苓正值产新中,近期多商前来寻货,货源走动情况良好,行情基本保持稳定,鲜货收购价在4.5-5元/单斤;统丁价格在20-25元;中心丁26-30元。 (本信息由湖南省怀化市靖州信息站王女士15284473243提供)

    时间:2025-10-21 10:50:29

  •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连翘价稳

    连翘今年新货产量不大,但因库存量较大,持货商家售货态度积极,行情保持稳定运行,现挥发油合格货售价42-45,挥发油不合格货售价30-35元之间 (本信息由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腰市镇信息站杨先生15829130300提供)

    时间:2025-10-21 10:50:17

  • 知母价格还有多大下滑空间

    持续了近三年高价的知母,于2024年冬季产新进入新一轮下滑周期,目前亳州产区新货加工的饮片(长片)9元左右,与去年同期对比,跌幅过半。知母未来价格还有多大下滑空间? 首先,我们回顾一下近几年知母的价格变化。 2016年知母从长达近5年低价中走出,当年从7.5元涨至13元左右。2017年知母在16-17元运行近一年,2018年从16元逐渐下滑至10元左右。受2017-2018年知母涨价刺激,药农多扩大了种植面积,导致2019-2020年产量增加,价格下滑至8.5-9.5元。 虽然2021年知母小幅回升至11元左右,不足以刺激药农种植积极性。2021年知母冬季产新货少价涨,从产新前的11元涨至20-21元。2022年知母在20元上下运行近一年,年底涨至25-26元。2023年春季知母进入加速上扬,短时间内从28元飙升至49元,创有史以来天价,4月以后逐渐跌落至43-40元,2024年春季1-3月回落至30元左右,4-5月反弹至36-38元,5-9月继续下滑至30-28元。 知母经历了连续三年多高价,极大刺激了药农种植积极性,尤其2023-2024年扩种面积较大。安徽亳州产区知母生长周期为两年,亩产鲜货1.5吨左右,加工饮片需去毛须泥土,加工饮片折干亩产量约500千克。按照2025年春季鲜货卖3.2元/千克计算,亩收益4800元左右。如果加工成饮片收益更高些,按饮片均价11元计算,亩收入5000元以上,年均收益2500元左右。 知母具有清热泻火,生津润燥等功效。用于外感热病,高热烦渴,肺热燥咳,骨蒸潮热,内热消渴,肠燥便秘等症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市场年需求已达1500吨,进入二十一世纪,尤其近十几年随着中成药的开发应用需求年增加到2500-3000吨(含河北货和野生货)。 由于2023年春季知母价格创历史新高,刺激山西、东北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出来,冲击了市场行情。同时,知母价格的高升,大大刺激了药农种植积极性,2023-2024年新扩种面积较大,导致未来两年内采挖面积大。 从知母目前价格看,种植户收益降低,但是,在粮食作物普遍收益低的情况下,更多的农民还是选择种植药材。由此,判断知母低价还要持续3-4年,甚至还有小幅下滑空间,才能迎来新一轮涨价行情。 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    时间:2025-10-21 08:56:19

  • 高良姜是否触底

    2023年高良姜涨至51元,目前价格17元左右。高良姜价格为何大幅下滑,目前价格是否触底? 2020年高良姜从11.5元涨至17元,涨价前在11元以下运行长达8年。高良姜历经8年低价,药农多减少了种植面积。高良姜生长周期4-5年,2021-2024年高良姜采挖面积不大,2021年继续上扬,从17元涨至25-26元,2022年从26元涨至37元,2023年涨势不减,从36元高升至51元,到年底回落至44元。2024年高良姜从40元以上逐渐下滑,到年底下滑20-22元。 高良姜主产广东徐闻县,海康县、海丰县和海南省琼海,定安,屯昌、陵水等县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。 近几年高良姜持续上涨,并在高位运行,主要因素是产量下降和库存量的减少。2020年以前高良姜产地收购价多在7-9元上下,一亩地生长三年的收入在7000-8000元,平均年收入2000多元,减去种苗、地租、管理、采收等费用,不及种植香蕉、菠萝等其它作物,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,导致2021年至2024年连续四年产量均不大。 据了解,2021年高良姜产4000吨左右,2022年产3000吨,2023年不足1500吨,多年积存下来的库存基本上得到了充分的消化。 在高良姜产不足需的利好下,价格也不断走高,在不到4年内从11元涨至51元左右。 随着高良姜价格不断高升,包地买货价格也持续上涨,2022年点地块15000-20000元,2023年涨至24000-25000元,采挖成本达30元左右。 图示:高良姜近三年历史价格 2023年高良姜的产量为历史最少的一年,价格也在当年达到顶峰。2024年产量开始明显回升,不过,高良姜采用块根繁殖,种根价格3元/市斤,亩产鲜根不低于7000斤,种植户卖种姜亩收入在20000元以上,香蕉、菠萝等经济作物收入不高,种植高良姜的有较大的积极性,鲜货留种多将会造成相应干货量的减少。 高良姜一般生长4年收获,5-6年收获的,根茎含粉质多,质量更好,产量也高。高良姜多在春耕后或夏收夏种后随采收随种植,一般每亩产鲜品2500-3500公斤。 高良姜味辛,性热。归脾、胃二经。具有温胃散寒,消食止痛等功效。用于脘腹冷痛,胃寒呕吐,嗳气吞酸等症。现代临床上多用高良姜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、慢性胃炎等胃部疼痛。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,全国年需求6000吨以上,也有的说包括出口,年需求达8000吨。 总之,高良姜在连续多年高价刺激下,生产已恢复,只因库存为近几年最少,短期内价格继续下滑空间不大,但是,如果没有新的利好出现,价格大涨也是动力不足。 注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    时间:2025-10-19 08:54:58

河北省中药材交易平台
提示

请登录!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