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省中药材交易平台小程序
河北省建投中药材公众号
当前位置:首页 > 中医科普 >

中草药科普——祁黄芪

作者:佚名 时间:2025-04-22 19:02:56

别称:黄耆、戴椹(《本经》)戴椹、独椹、蜀脂、百本(《别录》),王孙(《药性论》),木耆(《新修本草》),绵黄芪、宪州黄芪(《图经》),箭芪(刘仁廉《医学集成》),条芪(《中草药学》)。

1.集解

黄芪为常用中药,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上品,原名黄耆。李时珍《本草纲目》释其名曰:“耆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”关于黄芪产地记载最早见于《名医别录》“生蜀郡(今四川成都及周边区域)山谷、白水(今四川甘肃的白水河区域)、汉中(今陕西汉中地区)。”黄芪的植物形态描述最早见唐《新修本草》载有“叶似羊齿或如蒺藜,独茎或从生。”宋代苏颂《图经本草》记载“今河东陕西州郡多有之......皮折之如绵谓之绵黄芪,然有数种”。清代吴其濬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记载“有数种,山西、蒙古产者佳。”黄芪在古代就存在混乱,产地不稳定,药用品种并非一种,品质各异。近现代文献记载的有正口芪等,正口芪因多经河北张家口的独石口进关集散而得名。民国时期的工业革命与科技变革使人口数量增加,出口贸易增长,黄芪的需求也随之增加,这使得依靠野生来源的黄芪的产地必须增加。因此,出现了多个区域的黄芪如禹州芪,在禹州形成了中转贸易中心。禹州芪实际产于古北口外( 即今河北北部的张家口承德大部分地区)。

1927年,安国出现了专门搞黄芪加工的“黄芪邦”,他们将黄芪买来后由切片工人承包加工,加工黄芪的地方称“黄芪庄”,当时著名的黄芪庄有张家下处、刘家下处、张洛玉、中和兴等。常年加工量达到1000吨左右。“黄芪邦”为适应黄芪加工的发展,还专门成立了“黄芪研究社”。

当代随着黄芪的用量大幅度增加,野生药材难以满足实际所需,因此于20 世纪70年代开始栽培,并逐渐以栽培为主,河北安国是主要的栽培黄芪种植地之一。《祁州中药志》中记录“安国县生产的黄芪品质优良,且加工技艺精湛。”

黄芪生境

膜荚黄芪小叶  

 

3黄芪饮片        

    4 炙黄芪饮片 

2.性味功能

黄芪:甘,微温。归肺、脾经。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,表虚自汗,气虚水肿,内热消渴,血虚萎黄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,痈疽难溃,久溃不敛。

炙黄芪:甘,温。归肺、脾经。益气补中。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。

3.使用注意

本品肝温升阳,固表止汗,宜助火敛邪,故表实邪盛、气滞湿阻、食积内停、阴虚阳亢、疮痈毒盛者不宜使用。

食疗参考:

1.黄芪鳝鱼汤

原料:黄芪30g,鳝鱼300g,生姜1片(切丝),红枣5枚(去核),大蒜2只。

制作方法:黄芪、红枣洗净,大蒜洗净切段,鳝鱼杀后去肠杂、洗净、斩件。起油锅放入鳝鱼、姜、盐、炒至鳝鱼半熟,将全部用料放入锅内,加清水适量,武火煮沸后,文火煲1小时,调味即可。

功能主治:补气养血、健美容颜。用于气血不足之面色萎黄、消瘦疲乏等。

用法用量:饮汤吃鳝鱼肉。

2.黄芪粥

原料:黄芪一两(细切),粳米(二合)

制作方法:上以水二大盏,煎黄芪取一盏半,去滓,下米煮粥,空腹食之。

功能主治:治五痔下血不止。

河北省中药材交易平台
提示

请登录!

×